材料结构研究所 材料结构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水利、交通、能源行业最早成立的材料结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设有水工新材料研究室、腐蚀与防护研究室、水工结构研究室、交通工程结构研究室、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室、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研究室、工程监测与信息化研究室等七个专业研究室。专业致力于工程新材料开发应用、腐蚀与防护、工程质量检测与监测、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以及结构动力抗震试验与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本所为水利部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水利部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技术支撑部门。拥有水利行业全五项甲级检测资质和交通行业水运材料和结构双甲检测资质。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水工材料与结构领域完整的硕-博培养体系,并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本所现有在职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2人,高级工程师21人。其中领军人物为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另有2人获得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1人获得交通部科技英才,8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材料结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高性能水泥基复合与改性材料、水工材料耐久机理与结构响应机制、水工结构腐蚀防控新材料与技术、生态型环境友好材料与可再生资源功能化高效利用、水工结构病害诊治及长效修复、水利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复杂环境及灾变条件下水工结构和混凝土性能研究、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水工结构典型病害标准体及检测解译技术。本所还积极开展行业规划、技术方案及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工作,质量控制、行业检测、鉴定服务、行业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以及新技术及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工作。 本所拥有10000 m2材料实验室和7000 m2结构试验厅。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基础研究实验室、耐久性研究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实验室、大型结构多功能试验大厅、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室等40多个试验室,另有多个钢筋混凝土耐久性野外实验观测站。配备试验分析设备1500余台套,主要有FEI Quanta 650 FEG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全系列10kN~20000kN材料试验机,混凝土热学综合试验设备、步入式人工气候模拟试验室、大型结构抗剪设备、水工结构现场试验的加载设备、三维激光扫描仪、坚固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数字化声发射系统、电化学工作站、钢材及钢筋混凝土加速腐蚀试验装置、以及先进的、高精度的数字地质雷达、混凝土断层CT成像仪、红外热成像仪、裂缝检测仪等混凝土缺陷检测设备。 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材料结构研究所为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激发,引领行业技术的发展。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20多项,承担了三峡、小浪底、葛洲坝、二滩、龙滩、南水北调、曹娥江大闸、杭州湾跨海大桥、厦门海底隧道、宁波北仑港、深圳地铁、田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及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水工材料与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工程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难题,开拓了我国海洋工程结构耐久性研究领域,研发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等新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弦式原观传感器及二次仪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6项,其中2016年作为牵头单位完成“复杂水工混凝土结构服役性态诊断技术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另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特等)奖15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3项;出版专著61部;主参编行业标准46项。
|